过去几年,发电设备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两家公司的净利润持续走低。
因此,互联网+以电力系统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系统成为互联网+智慧能源的最主要组成,国内专家称之为能源互联网。2 互联网+行动计划解读互联网+内容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发电设施、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从传统电网体系向能源互联网体系转换的过程中,将涌现出一批新商业模式。能源互联网物理视图(图1)首先是传统气网、电网、热网、油网与交通网等多种能源网络互联互通融为一体的新型能源网络,具有完整的能源资源利用和能量循环系统耦合结构。BAT等互联网巨头积极部署,正在挺进能源电力行业。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促进能源利用结构优化。
借鉴互联网理念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新型组网方式,以局域自治和广域能量交换方式最大限度的消纳源用的动态性,从而减少对大电网的影响,降低大电网的安全稳定性风险。互联网思维从用户思维、极致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七大思维方式影响并改造能源电力行业。外部性是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对参加交易的买卖双方以外的第三方产生的影响。
如果整个国家一起进行分配,这个优化是一个多目标、高维、非线性的复杂优化问题,数学上可能无法精确求解。制定这样的方案,需要拥有所有用户的详细的用电需求的信息,包括每个用户在不同时间用电的需求量、用电可以产生的效益、电力在不同时间间调整的成本等。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集中决策存在的问题。这些目的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等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而打破垄断和引入竞争是实现以上这些目标的可能的手段。
举个例子,想爬上一座高山,有两条路。但这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要有一定的条件。
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其每月的粮食定额,可在有限的资源下保证相对公平的分配。为什么要打破垄断?一个行业的垄断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自然垄断、法律垄断及资源材料。如果相关技术、经济环境变了,最优的路径可能就变了,相关政策就需要进行调整。如果一个行业具有自然垄断属性,就不需要打破其垄断。
这样,由于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其效果比他自己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产生的效果还大。同样,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分清楚哪些改革内容是目标,哪些是手段。政府需要做的,是对垄断企业进行比较强的监管。2015年3月电改9号文发布以后,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快,各地陆续出台了一些改革的方案,电改的相关讨论也如火如荼。
但是,如果在第一条路上修了索链,能绝对保证安全,可能这种情况下第一条路变成了最优路径。范围经济和企业生产多个产品的成本有关。
为了保证安全,一般人会选择第二条路径,这是最优的路径。比如,促进新能源的发展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
目标是固定的,但最优路径是会随着技术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一个行业的自然垄断特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随着一些市场、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对集中决策模式,什么情况下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条件:1)决策目标与社会最优决策目标一致;2)优化的模型准确,包括所有生产者的生产函数、生产成本信息,以及所有消费者的需求特性信息等;3)当前的优化求解技术满足这个优化问题求解的要求。解决三大问题有两大类方法:计划和市场。这就是电力系统打破垄断的经济学基础。但是,有一个非常基本、重要的问题较少人关注:电力体制改革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电力体制改革与优化资源配置的关系是什么?我国在现阶段电力体制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些将直接影响电改相关政策和方案的制定。
这需要了解每个人的性别、身高、体重、职业以及身体的健康情况,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功能等。本文从经济学基本理论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如果有一个企业同时生产多个产品的效率高于由多个企业分别生产单个产品的效益,则这多个产品的生产具有范围经济。市场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一段话来解释: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去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
计划模式下,由一个统一的机构(政府或垄断企业)来进行运营和决定三大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一种集中决策方式;市场模式下,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解决三大问题,是一种分散决策方式。也就是说,要求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计划体制下,电力主管部门需要制定电力的分配方案,特别是在电力不够用的情况下。市场的各个成员都有关于市场的完整的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是对称的。显然,获得完整的、准确的信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现实的,因此实际决策中必然采用一些简化的信息,比如在粮食分配中仅考虑性别、年龄和职业三个因素。如果一个行业的规模经济性发生了变化,其自然垄断的特性就发生了变化,政府的相关法律、管制措施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对发电领域来说,早期的小型电厂成本大、污染高,而机组越大性能越好,因此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性;随着分布式电源技术的发展,小型机组的效率提高,新能源的发电机组更具有环保的优势,综合考虑小机组逐渐可以和大机组竞争,因此发电领域的规模经济性下降。需要对能源改革中的相关措施、方案进行梳理,明确哪些是目标,哪些是手段。
集中决策需要由某个机构实施,这个机构的目标是否与全社会的目标一致?实施集中决策的机构主要有两大类:政府机构及垄断企业。我国早期对粮食采用粮票的方式分配,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中决策模式。
市场模式下,交易的主体和环节增多,每个交易过程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经济学解决的三大问题和解决方法西方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般简称经济学。
如果外部性的影响没有定价,没有市场化,由于市场交易者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交易会引起社会额外的损失或收益。资源配置问题从数学上看是一个最优化问题,就是在给定一定的目标及约束的情况下求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对不是他个人所追求的。三大问题之所以存在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加上人类欲望的无限必然导致选择,选择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
电力体制改革的目的改革的目的有很多方面,常常提到的有: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等。分散决策方法(市场模式)的问题及实现最优的条件市场模式下,由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
计划体制下,电力主管部门需要制定电力的分配方案,特别是在电力不够用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决策问题都包括三个基本的要素:确定目标、收集决策相关的信息和参数、进行决策优化问题的求解。
但这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要有一定的条件。计划模式下,由一个统一的机构(政府或垄断企业)来进行运营和决定三大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一种集中决策方式;市场模式下,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解决三大问题,是一种分散决策方式。